公司动态

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公司动态

解剖财报识破财务造假的套路五式

解剖财报识破财务造假的套路五式

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,据不完全统计,2018年共有5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60多条收到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出具的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的公告,被处罚主体有的是上市公司本身或其子公司,有的是实控人、高管,还有的是控股股东或持股5%以上股东。在这其中有20%以上涉及财务造假。

财务数据是投资者“择股”时用来判断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数据。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,某些自作聪明的公司会对财务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“粉饰”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般目的比较明确,就是为了财务指标好看、业绩持续增长或扭亏等,财务造假的手段一般包括虚增收入、提前或推迟确认收益、跨期调整成本费用和潜亏挂账等。

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,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,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。仅仅2002年一年,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,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。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。近几年来,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,2008-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,违规案件合计243起。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,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?

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,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-25年的有期徒刑,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,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、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。在国内,财务造假的**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,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,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。

国内资本市场的会计造假和审计失败毫不鲜见:早年的亿安科技、蓝田股份、郑百文、银广夏,近年的金亚科技、绿大地、万福生科、昆明机床……有一个相当可怕的趋势是,早年的造假公司大多是中小型企业,并非市场主流公司,造假金额相对也不高。而近年来造假的**公司越来越多,金额也越来越大,甚至有的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做假,而是勇敢跨出**,走上了跨境的邪道。

2018年,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的尔康制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

2018年6月13日,公司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,尔康制药存在经济业务不应确认为销售收入以及子公司216吨改性淀粉销售退回未确认等行为,因此尔康制药2015年财报虚增收入1805.89万元,虚增净利润1585.97万元,占当期披露净利润的2.62%,2016年年度财务报表虚增营业收入2.55亿元,虚增净利润2.32亿元,占披露净利润的22.63%。

下文通过对尔康制药项目可行性、 毛利率、现金流、固定资产、股东减持等情况进行分析,如何抽丝剥茧判断企业是否造假。


1

**招:找问题

项目***真的可行? 


尔康制药的财务造假事件,要从一个药用木薯淀粉项目说起。

作为一家药用辅料生 产企业,该公司于 2011 年 9 月上市,先发 4, 600 万股,募集资金 7.8 亿元。2013 年,尔康 制药宣布进入药用淀粉领域。拟使用**募资 金 1.8 亿元、总投资 2 亿元建设年产 18 万吨药 用木薯淀粉生产项目。 

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,本项目实施后,除了木薯淀粉以外,每年还可生产 3.6 万 吨副产品木薯渣,达产后,本项目收入利润构成明细如下表:  

根据报告,该项目正常年销售收入为 53, 280 万元,年均利润总额 6290 万元。项目投 资利润率(平均年)31.45%,投资回收期 4.5 年 (含建设期 1 年),该项目按 10 年收益期计算, 财务内部收益率为 22.35%。 

该木薯淀粉项目的建设单位为湖南尔康 (柬埔寨)有限公司,该柬埔寨海外公司 2016 年实现净利润 6.156 亿,占尔康制药当年净利 润的 60.79%,其盈利全部来自于“年产 18 万 吨药用木薯淀粉”生产项目。 

根据公司财报,该项目 2014 年 3 月 31 日 投产,实现净利 1614.86 万元;到了 2015 年实 现 2.76 亿利润,是可研报告预计利润的 4.38 倍。该项目到 2015 年底的总投资约 1.4 亿, 当年总投资收益率达到 197.14%,是可研报告 中预计投资利润率的 6.27 倍。到 2016 年,竟 获得 6.15 亿的净利,是可研报告预计利润的 9.76 倍,当年总投资收益率达到 427.08%,是 可研报告预计投资利润率的 13.58 倍。

究竟是什么样的“神级淀粉”,竟能获得如此高的利润? 报告指出,木薯淀粉的加工过程并不复 杂,脱皮、粉粹、分离、脱水、精制、干燥、筛 分、包装,可以说与一般淀粉加工工艺非常 相似。这样的项目投资不到 1.5 亿,一年却 获得 6 个多亿的净利润,这简直有违基本的商业逻辑。

根据市场竞争原则,当有某一个行业出 现**额利润时,势必会引得众多竞争者进入, 竞争加剧将使得行业利润*下降,直至达 到社会平均回报水平,除非公司有特别的专 利、技术或其他壁垒来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, 这类似巴菲特所说的“护城河”。而从尔康制 药的这个项目来看,如果真的有这么高的利 润,竞争者应该争相而入。可见从一开始,这 一项目就隐藏着“猫腻”。 


2

*二招:看毛利

成本百元毛利率竟然高达90%? 

我们再看一下公司的毛利率情况。

较初,公司披露其“改性淀粉”毛利率高达 91%, 后修改为 89.9%,这在制造业中简直是骇人听 闻的数字,除去软件公司等少数不需要原材 料生产或靠**授权的企业,也仅有贵州**、生物医药等较少数企业可以维持如此高毛利,医药类企业若想维持高毛利又需要保持高研发投入,故净利润率通常也有限。

我们将尔康制药与**比较一下发现, 尔康制药的毛利率远远****。尔康制药 所谓的药用淀粉主要用于胶囊的制作,而黄 山胶囊是国内较大的胶囊生产商和植物胶囊 生产商,通过对比可知,黄山胶囊年利润仅 5000 万左右,比尔康制药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。 更关键的是,黄山胶囊的毛利率仅 40%,而尔 康制药高达 90%,各位投资者不要小看毛利 率的差距,举个例子:成本 100 元的商品,毛 利率 90%的话售价是 1000 元,毛利率是 50% 的话售价是 200 元,毛利率看似差距不大,但 是售价差距却高达五倍。 

淀粉囊产品毛利率 如此高的毛利率、如此高的价格,尔康制药的药用淀粉市场真的有那么大吗?在正常 的情况下,如果淀粉胶囊比明胶胶囊价格高 很多的话,则药厂采购意愿较低,因为必要性 有限还增加了成本,这点在商业逻辑上是说 不通的。而且以尔康制药如此巨大的销售量,下游的采购客户一定包括许多医药行业 **企业。 此时,到底是谁在买尔康制药的木薯淀 粉就显得很关键了。

据公开资料显示,位 于加拿大的 SYN 公司,是迄今为止尔康制 药一披露过的“淀粉及淀粉囊系列产品” 重要客户。 根据尔康制药公告,2016 年 5 月 27 日, SYN 公司向其采购 222 吨软胶囊改性淀粉, 价值 399.6 万美元。但在半年多以后,SYN 公 司却向国内的江西睿虎公司销售了重量相类 似的软胶囊改性淀粉。 作为尔康制药的加拿大地区经销商,根 据公告,SYN 公司的“使命”本是为了促进尔 康制药淀粉及淀粉囊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的 推广和销售”,但 SYN 公司的贸易路径令人费 解:一方面它向中国的尔康制药采购“软胶囊 改性淀粉”至加拿大,另一方面它又将这一产 品销售回给了同样在中国的江西睿虎化工, 而 SYN 公司又与尔康制药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,尔康制药却又否认其为关联方。


3

*三招:多验证

各项数据与利润增速矛盾吗? 

2013 年以来,尔康制药的收入、利润持续 高增长,毛、净利润率均属于**高水平,且还 呈上升趋势,高达 90%的毛利率说明产品竞 争力强,而供不应求。但是,公司近年来现金 流趋势、研发投入情况、存货、应收账款等多 项数据表明,实际情况与此不符。(见图 1) 

首先 ,从现金流的增长趋势来看 。2013 年 至 2016 年 期 间 ,尔 康 制 药 业 绩 涨 势喜人,公司每年净利润同比涨幅依次为 27% 、49.43% 、109.71% 和 31.56% 。 

但从上图可以看出 ,自2013年利润高速增长起 , 尔康制药的经营性现金流却呈快速下滑趋势。 

我们来看一下利润率同为 90%左右的贵 州**的经营情况。2010 年至 2016 年期间, 贵州**的经营性现金流整体呈上升趋势。 并且,贵州** 2016 年和 2017 年的应收账款 均为 0,也就是说出售商品收到的都是现金。 不仅如此,还有大量预收账款,意味着产品还 没销售出去,客户的钱已经先送过来了,这才 是真正的供不应求该有的特征。

而尔康制药,在存货、应收账款等方面, 也并没体现出其产品**高毛利率应有的特 征。数据显示,2013 年至 2017 年末,尔康制 药的存货数量依次为 1.25 亿元、3.32 亿元、 5.5 亿元、7.67 亿元和 7.04 亿元,应收账款金 额 依 次 为 1.23 亿 元 、1.84 亿 元 、2.15 亿 元 、 2.28 亿元和 3.35 亿元,账龄较长并且应收账 款逐年增加。其总资产周转率也从前两年 的 0.75 降至近三年的 0.5 左右,说明其销售 能力并没那么强。(见图 2)

此外,在研发投入方面,医药类企业若想 维持高毛利一般需要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, 如医药类**恒瑞医药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 **过 10%且逐年增加。

但数据显示,尔康制 药 2014 年至 2016 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 例依次为 4.96%、4.31%和 3.26%,不仅均低于 5%且逐年下降,甚至低于一般制造类企业, 这与其高毛利状况不相符。


4

*四招:看手法

造假是否虚增固定资产? 

一般而言,财务造假不可能是单一科目造假。

以虚增利润为例,其往往伴随收入造假,而收入造假则牵动着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,即要么使应收账款增加,要么使现金 增加再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把资金“花 出去”,或者两者皆用。

通过研究发现,尔康制药的造假方式主要不是虚构利润变成应收 账款,而较大可能是先利用过桥资金使现金 增加,然后*变成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,通 过虚构海外固定资产的方式做在了资产负债 表上。

数据显示,尔康制药较近几年的固定资 产增长速度较快,从 2014 年底的 7.19 亿(净 值)增长到 2016 年底的 17.69 亿,年复合增长 率高达 56.86%。尤其是 2015 年和 2016 年较 多,当年增加的固定资产分别为 7 亿和 6 亿, 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在建工程转入的,分 别是 6.78 亿和 5.55 亿。 截至 2016 年底,尔康制药的固定资产(含 在建工程)净额为 25.4 亿元,占总资产的比例 为 44.94%,这一比重远**正常的医药类企 业。数据显示,制药行业**企业恒瑞医药 当年固定资产净额(含在建工程 7.97 亿)为 24.74 亿,占总资产比例仅为 17.26%。



5

*五招:找动机

企业老板是否高位减持股票? 

如今,尔康制药财务造假事件已落下实锤,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。但造假的始作俑者却早已高位减持,套现数亿。

2016 年 12 月 7 日,尔康制药在中国证监 会*信息披露网站发布《关于控股股东、实 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份减持计划的提 示性公告》,控股股东、实际控制人帅放文先 生及其一致行动人曹再云女士计划以大宗交 易的方式,自公告之日起两个交易日后六个 月内,拟减持不**过 199000000 股公司股份, 即不**过公司总股本的 9.66%。 2017 年 5 月 10 日,即公司被曝财务造假次日,夫妇二人宣布减持计划实施完毕,二人 实 际 减 持 103130016 股 ,占 公 司 总 股 本 的 4.9999%,总金额约 12 亿。 

最后 ,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 ,通常来说 ,虚增利润要有动机,造假后的重要目的之 一便是高位减持套现,管理层一边嘴上说 着看好自己公司,一边疯狂抛售股票,类似 的行为还在乐视网上出现过,此类行为给 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所以我们不但 要“ 听 其 言 ”,更 要“ 观 其 行 ”,看 是 否 能 做 到“言行一致”。

做个有心的投资者,识破财务造假并不困难,当如此多的异常讯息同时出现的时候,投资者应格外小心。一个可怕的趋势是,和康美药业一夜蒸发300亿元比起来,以前那些一度**市场的财务丑闻都成了小儿科……

有道是:自古深情留不住,总是套路得人心。A股市场的财务问题,或许已经到了需要用重典的时候了。


qixuanmingxue.b2b168.com/m/

返回目录页